越來越多的香港消費者涌入內地山姆會員店、Costco、盒馬等線下場景,而部分消費者不想帶貨過關,需要快遞服務。順豐速運就針對香港消費者在深圳山姆購物后不想帶貨過關的需求,推出山姆深港半日達服務。
大灣區正在深化,聯系更加緊密,快遞也應借此東風,獲得增量,同時,也促進大灣區的合作的快捷與深化。內地快遞的入駐促進了香港物流行業的升級與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跨境電商和零售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今年5月14日,順豐宣布其服務正式上線,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實現跨城及同城能力對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產業帶和商業往來的需求。
總之,香港不完善的物流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電商的發展,但也為內地的各大電商平臺提供了合適的切入點。實際上,電商進入香港,是在用快遞“搶占”香港市場。
因此,京東這次的15億元的投入,菜鳥的10億投入,重點是放在自營快遞體系的建設上,試圖用極致的快遞性價比來搶灘香港這片商機,事實也證明,優質的物流體驗也反哺電商在港澳售單量的增長。
香港已然成為各行各業的“開疆拓土”的必爭之地了,電商進入香港是如此,快遞進入香港也是如此,各大快遞企業紛紛進軍香港市場,這一趨勢背后是市場潛力的吸引與國際化戰略的推動。
二、各顯其能爭地盤
業界有人擔心,快遞進入香港,能否打開一片天地呢,取得較好的效果呢?美團入港的事例,給業界吃了一顆定心丸。
去年5月,美團在香港地區推出外賣平臺KeeTa,很多人以為,KeeTa在香港地區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而戰績慘淡,結果卻讓人感到意外,截止2024年3月,KeeTa訂單量的市占份額達到44%,成為香港地區第一大“餐飲外賣”平臺,表現出色。
而就快遞來說,京東內部消息,京東快遞在香港一年里,日均攬派快遞量增長24倍,內地與香港互寄快遞量增長16倍,整體快遞業務量達到雙位數增長。
快遞進入香港,能否復制內地成熟的商業模式,這需要辨證地看。各大快遞公司本身在內地積累了豐富的各具特色的配送經驗,進入香港市場后,只需要稍作調整,就可以實現內地模式和香港市場的無縫對接,這是毫無疑問的。
菜鳥憑借在復雜多變的電商市場中累積的豐富經驗,在港已經建立起柔性供應鏈能力,這種靈活適應的能力,令菜鳥能夠更快捷、更有效地回應市場需求變化。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當下香港流行一句話:“就算你不去深圳,深圳也會來找你。”正反映了這一趨勢,國內快遞可以充分發揮其在國內市場的經驗和優勢,拓展香港市場。
同時,進入香港,又不得拘泥于內地的經驗,畢竟香港與內地有差異,各大快遞在香港布局也在“創新”,最明顯的標志是品牌創新:順豐同城以“SoFast”品牌登陸香港,翻譯成中文就是“如此的快”,簡單、直接,不僅很香港,也與內地品牌形成區隔,而美團外賣以KeeTa品牌入港。
是否用國內的品牌,還是設立新品牌,需要入港的快遞企業認真考慮,似乎各有利弊:用內地品牌,可延續品牌的知名度,一進場就自帶光環;設新品牌,可起一個符合香港習慣的品牌名稱,拉近與香港民眾的距離,更有不吃老本,立新意,打大仗的意味。
然而內地快遞企業在競爭中培養的優秀基因,還是應該繼承的,在什么地方也是寶貴的財富。基因決定了你擅長做什么,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進攻姿態和戰略著力點。
例如,順豐同城的順豐烙印,深深刻在順豐同城的基因里,其成長離不開與順豐整個集團體系的協同,即使在香港,順豐同城SoFast依托順豐香港(SFHK)APP實現即配業務落地,直接觸達順豐香港已有的廣泛用戶基礎。
進軍香港明顯是擺好了陣仗,準備大干一場,然而,香港與內地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的,各快遞公司在布局香港時,也因地制宜,各顯其能。
快,是內地快遞的符號,針對香港本地物流的“慢”,各快遞公司都在“快”上作文章,去年10月,京東物流全面升級京東快遞港澳服務,實現最快四小時送達,送貨上門及夜間派送等,夜間派送時間最晚延長至晚上22點,為白天不便收貨的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送貨服務。
而菜鳥在香港推出“次日達,晚到必賠”服務,順豐的跨境集貨轉運平臺“順豐集運”也全面升級,為香港地區用戶打造“全港可上門,最快當日達”,都是在“快”上作文章。
內地各快遞龍頭,在香港的拓展,也具有內地符號。京東快遞,延續內地的傳統,開設全新的快遞運營中心,實現全自營運營模式;并在香港、澳門推行 “微笑面單”,也就是內地的陷隱私面單,只還過在打×的地方,換成了笑臉 (^_^) 代替,更具人性化。
更有特點的是,在香港,京東物流落地首個供應鏈產業基地,客戶在香港所需的貨物可備貨至供應鏈香港產業基地,并根據門店需要進行及時配送補貨;另一方面,香港消費者也可以通過多個線上平臺下單,相關產品便可在供應鏈香港產業基地進行生產、出庫,并由京東快遞小哥送貨上門。
作為淘天的菜鳥,跟隨其進入香港,針對香港取快遞,需要坐幾十分鐘的大巴車,逾期沒拿還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而送貨上門,則需要花費大概20港幣的配送費用,菜鳥推出的特色服務是自提。
菜鳥的香港自提點及自提柜數目增至800個,到年底預計會有超過1000個自提點柜,一定程度上覆蓋全港,菜鳥自營的自提點遍布香港大街小巷,憑借此,菜鳥便可將配送服務的觸角延伸到香港居民的家門口,構建300米寄件圈。
內地快遞與本土品牌的聯合也是開拓香港市場的一條捷徑,電商如此,快遞也是如此。比如,淘寶聯合香港本地的合作伙伴信和集團,將在香港油尖旺區中港城投入建成約4000平方米的線上線下家具家體驗館;而菜鳥在香港,也與多個電商平臺及品牌商家開展合作,正式在香港開通了本地快遞服務。
京東物流為了滿足香港地區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和購物體驗,11.11前夕,與香港郵政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推出香港郵政“自取”業務,京東快遞寄送的到港快遞,可以在香港119間本地郵政局及162個智郵站進行提取。
今年8月7日,香港貨航與中通快遞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MoU),香港貨航將為中通快遞提供貨機托管服務及貨機包機服務等。
上面說過,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開始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搶購商品,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向海淘”,針對這種現象,集運作為一種新興的物流方式在香港被廣泛使用,“集運”顧名思義就是將多個包裹合并成一批,然后統一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