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果說宇樹機器人以美侖美奐的舞姿亮相春晚是一家企業的展示,那么,亦莊的機器人馬拉松賽,則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集體亮相,雖然有跌倒等許多不如意處,但畢竟是一場極限壓力測試,展示了機器人各項成果,也暴露了諸多痛點,從具身智能角度來看,我們還需努力。
一、半馬開先河
全球首場以人形機器人為主角的半程馬拉松比賽,是一場視覺盛宴:80厘米的“小個頭”與1.8米的“大高個”同場競技,10公斤的輕巧身軀與80公斤的穩重體格各顯神通。20支參賽隊伍攜帶的21臺機器人,覆蓋了從工業級到服務級的全場景產品,堪稱一場“科技奧運會”。
賽道設計上,21公里涵蓋柏油路、碎石地、9°陡坡等復雜地形,對機器人的運動控制、關節散熱、電池續航提出極限挑戰,這是人形機器人首次在開放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試,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是具身智能。對于具身智能產業,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是我國具身智能發展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場景,宣告具身智能產業正式跨入”跑量級”進化時代。
目前我國具身智能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太多的難題需要去攻克,通過一場比賽無法驗證和解決所有的技術問題,但我們仍然相信,賽道上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將通向具身智能的下一個傳奇。
其實參賽馬路松,是為了更好地驗證人形機器人的一些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并在過程中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驗證國產機器人在一體化關節、運動控制算法、散熱技術等領域的階段性突破成果如何?21公里,參賽機器人僅精密關節運動就要完成約25萬次。
也是對具身智能技術的一場集中測試,機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靈活度,以及換電的頻次和效率,實質上是對環境適應、運動控制、續航能力、通信干擾等技術的極限測試,其中的每一項技術,都對應著未來生活中具體的應用場景
參賽的機器人,除了人形外觀不一樣之外,其技術路線也不完全相同,從續航設計到動態穩定性,從算法協同到環境適應性,每一個技術細節都經受住了真實地形與時間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之前需要多方面驗證,馬拉松是一個很好的極限測試,如果人形機器人能跑下馬拉松,最起碼代表機器人的結構穩定,續航可期,為未來走入工業應用場景和家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馬拉松暗合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演進邏輯,當前仍處于技術驗證向場景落地的過渡期,正在經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第一次負重跑”,這場馬拉松的價值,恰恰在于用真實場景倒逼技術進化。
比賽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場景和數據,折射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從技術驗證向規模化應用的轉型趨勢,透過參賽機型的技術細節,可窺見行業三大進步方向:運動控制算法的革命性迭代,輕量化與耐久性的平衡藝術,軟硬件的天然融合。
更讓人們關注的是,大部分參賽團隊都是近年才成立的公司,和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相比,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都很年輕,獲得冠亞軍的機器人公司,都是2023年前后才成立的。
正因為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目前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不僅創業者們需要大量投資保證平穩的發展,投資人們也非常需要一個能夠集中展示各家企業能力的機會,一場精彩絕倫的比賽已經充分展示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強大研發實力和各家的優勢。
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僅涌現出一批初創企業,同時吸引了科技巨頭企業、汽車企業、家電企業等跨界入局,以及上游零部件和元器件企業宣布針對性開發產品甚至進入整機環節。
隨著開源架構、關節模組和產業鏈的持續突破,為新入局廠商提供技術基礎,而產學研用合作加強,各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應用。
機器人馬拉松賽,也給這些年輕的公司提個醒: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堅持“馬拉松”式的長期主義,其技術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波士頓動力的Atlas歷經20年迭代才接近實用化,應用場景的解鎖,需要比賽事更漫長的技術沉淀,半馬賽已結束,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馬拉松”,才剛剛開跑。
這場比賽,不僅是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成人禮”,也是人形機器人科普的盛會,營銷展場。
持續走高的流量釋放了深度科普空間,互聯網圍觀打破了圈層界限,奔跑的機器人以最直接的互動方式傳播了前沿新知,實現了廣泛的技術普及,更點燃了全民的科學熱情。
比賽集中展示各家企業機器人性能,吸引大量投資機構前來觀看,促進了企業與投資機構建立聯系,華夏機器人ETF(562500)也在路旁設有展臺,以吸引普通投資者。
亞軍得主——松延動力的董事長頭戴“必勝”頭套,給自家N2打起了廣告,同款機型上線京東拍賣平臺,近4萬人圍觀。
總之,這場人形機器人半馬,各方都有所收獲,機器人尋求真實場景的落地驗證、投資人關注落地機會、參賽企業也收獲了一波商業流量,于是,下一場賽事也在緊鑼密鼓地在進行。
行業領軍者宇樹,正忙于準備人形機器人的格斗大賽,預計5 月至 6 月舉行;而無錫將于4月底承辦國內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比賽將設置更多類型的比賽項目;8月即將舉行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涵蓋田徑、足球等項目,將進一步驗證機器人的靈活性與多任務能力。
二、結果欠完美
平時機器人公司對外宣傳得很炫酷的視頻,使大家擁有較高的心理預期,對于人形機器人半馬,人們的期望值很高,但現場的情況并不令人歡欣鼓舞,甚至有點不盡如人意。
人形機器人,并不是曾經宣傳的那樣“全能”,有些參賽者連路都走不穩,多數機器人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跌倒、過熱、電力不足等問題,甚至需要人類操作員在旁協助,進行遙控或緊急維修。參賽的20支隊伍中,超半數參賽機型出現啟動失敗、偏離賽道等問題,只有6支隊伍跑完全程,倍受關注的明星機器人宇樹G1也令人大失所望。
還有每個機器人身后都跟著2-3名工程師,在奔跑中更換電池,追著給機器人降溫,難怪有網友不無欣喜地說,“以前擔心機器人搶飯碗,現在發現它們連跑步都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