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賣市場正在內卷之際,當王興與張一鳴為外賣市場份額明爭暗斗之時,他們沒有想到,一個賽道之外的對手已悄然而起,它就是預制菜。
有人說,預制菜要“干掉外賣”,這似乎有點偏頗,但不可否認的是,預制菜已悄然成為外賣圈外的有力競爭者,雖然近日預制菜因入駐校園,質量堪憂,遭到口誅筆伐,但長遠來看,它將是擁有萬億市場規模的黑馬,對外賣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再掀波瀾的預制菜
預制菜,是一個罵聲和掌聲都足夠響亮的新興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像預制菜這樣兩端對立起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開學季來臨,有關預制菜進入校園的話題再度登上熱搜,因質疑其中的健康營養等問題,預制菜遭到了家長群體的集體抵制。他們有三大理由:預制菜營養價值不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預制菜不新鮮,可能會涉及到食品安全問題;預制菜大多含有添加劑。
預制菜野蠻生長,侵入校園,將預制菜推上風口浪尖,但反對者不僅是學生家長,作為一個重視美食體驗的國度,食客們對于預制菜的憤怒幾乎是發自本能的,在東方甄選去年的一次直播上,王志綱在和俞敏洪、董宇輝的聊天中怒斥預制菜。“我從來不吃,預制菜是豬狗食。”他們說,預制菜是用今天的便捷,透支健康與生活的多樣性。
的確,預制菜與其背后所代表的餐飲標準化流程,正在顛覆以往我們對于中式餐飲的認知,讓我們越來越懷念食物本來的味道,難怪有人斷言,瘋狂的預制菜,正在奪走我們吃新鮮食物的權利。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預制菜消費調查報告顯示,62.32%的消費者表示“預制菜品口味一般”,61.8%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需要改進,47.8%的消費者認為預制菜的食安問題需要改進。
對于真正喜歡做飯的人來說,預制菜既不新鮮,又不好吃,還抹殺了自己動手的意義。
但是,預制菜,不管挨多少人罵,被多少單位抵制,但它肯定還是一個火熱的賽道。預制菜,顧名思義就是提前制作好的菜肴,實際上預制菜是世界化的產品,美國最先風行,緊隨其后的是日本與韓國,從某種角度說,預制菜是方便面的升級版,只是品類更多。
不同于“炒菜十分鐘,洗切半小時”的精致烹飪,預制菜的魅力之處是快捷方便,成為了不少80、90后平衡工作與生活抓手。
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到培育預制菜產業發展,多地政府陸續發布產業扶持政策,同時,冷鏈運輸的技術逐漸成熟了,這都為預制菜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
在資本的加持下,預制菜越來越熱,目前我國已有超6.8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與預制菜相關,其中58%的企業成立于5年內;在融資方面,從2013年到2021年,預制菜共發生70余起融資,融資金額達數十億;去年一年,預制菜企業的融資案例已經有31起,甚至有人說,預制菜比放貸還賺錢。
互聯網大廠也添一把火,比如京東就宣布在未來三年打造20個銷售億級預制菜品牌,再比如盒馬就成立了一系列“預制菜事業部”,而叮咚買菜則宣稱將進入“大健康預制菜2.0”時代。
從理論上說,預制菜,是食材采購和制作標準化,是工業化生產下的產品,易于監督和管理,食品安全和衛生相對更有保障。預制菜火熱背后反映的是新時代下人們對效率的追求,面對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快餐化、標準化的中式餐飲預制菜必然會是大勢所趨。
預制菜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更加高效、智能和個性化,將通過數據分析和用戶反饋,提供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和喜好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增加用戶粘性。
總之,預制菜,有反對的聲浪,也有叫好的大潮,對于消費者來說,預制菜之于他們的“挑戰”主要還是好不好吃、劃不劃算、健不健康,也就是說過程便不便利,口感出不出眾,價位有沒有競爭力?預制菜,究竟是一陣風,還是一個新的風口?需要時間去驗證。
二、蕭墻之外的新對手
網上流傳這么一個段子:淘汰小偷的,不是警察叔叔,而是手機支付,沒有錢包了就沒有小偷了,這有點黑色幽默,同樣的道理,現在,預制菜開始搶占外賣的市場空間;未來,預制菜可能成為外賣的終結者。
禍起蕭墻之外,預制菜成了外賣新對手,有人做過統計,現在有百分之七十的外賣,用的都是預制菜,外賣訂單一下,它拆開、加熱、裝盒,就給你送來了,并且給你平時點的家常飯,比如蓋飯啦,面條啦一模一樣,既然這樣,直接購買預制菜,自己加熱就行,還點外賣做什么?況且當下,辦公室里都有微波爐,加熱很方便。
本來,點外賣,是為了吃到現做現炒的熱乎飯,如果吃的是預制菜,或者是中央廚房提供的預制飯,就沒有必要花這冤枉錢,因為預制菜的價格連外賣的一半都不到,這當然對盒飯外賣造成很大的沖擊。
用預制菜的不僅是路邊小店,知名連鎖餐廳,也都在用預制菜,甚至有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品牌,于是,當你點外賣的時候,前腳剛點完餐,后腳外賣就送到,速度快得超出預期。這很可能是預制菜,而并非現做的菜肴,所以,同樣的菜品,外賣不同門店之間的口味差異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真正能吃出炒菜味道的也越來越少。
另外,預制菜,通過宣傳正走向大眾化,走進千家萬戶,因為是大規模的工業化產品,預制菜口感相對穩定,即便二次烹飪加工,口感變化也不大,方便了不太會做飯的年輕人,從而分流了這部分人的外賣訂單,所以說,預制菜不僅是外賣的新對手,也是餐廳不可忽略的競爭對手。
預制菜與外賣相比,優勢顯而易見,不用等待,即做即食,簡單烹飪,就可以在短時間內享受美食,節省時間;預制菜種類繁多,從家常菜到地方特色美食,應有盡有,按宣傳所說,搭配得當,營養均衡,更為重要的是最后一道的加工環節轉移至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性,也滿足了參與性,使不太會做飯的年輕人小有成就感。
預制菜有省時、省心、省力,對上班族和宅在家不想出門的人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而這部分人是90后,00后,正是外賣的中堅客戶,他們開始青睞預制菜,這自然減少了外賣的訂單。
從消費者角度,外賣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不需要自己動手制作,送到即可食用,但缺少了可視性與參與性,進一步說,外賣需付平臺提成、騎手的送餐費用、餐飲店租金,最后留給食材的成本不多,一份價錢一份貨,預制菜當然物超所值。
另一方面,外賣再快,都需要時間,對有的飯菜,在這段時間里,口感會發生變化,更不用說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了。所以說,預制菜與外賣的競爭,不是比誰送的快,而是從源頭上遏制外賣,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外賣,可能是第一個被預制菜占領的地方。
三、內卷的外賣如何自救
中國外賣市場每天約3000萬單,規模很大,預制菜的橫空出世,不僅造就了“食界”的新格局,而且對競爭白熱化的外賣市場給予了降維打擊,使其雪上加霜,那么,外賣行業如何應對這一新局面呢?
首先外賣要回歸外賣,這不僅是平臺的問題,也是餐店的問題,如果出餐外賣商家,沒有真正的后廚,沒有新鮮的食物,只有給半成品和預制菜加熱的操作臺,自然難引起外賣消費者的長久關注,這就需要餐家的努力,如果急功近利,用預制菜糊弄大眾,到頭來吃虧的是餐店,還有為餐店服務的外賣。
有人說,日常下單的外賣中有70%來自預制菜,這與外賣平臺脫不了干系,因為外賣平臺不想限制商家使用預制菜。美團表示,只要符合法律法規,允許餐飲商家通過菜肴復熱的方式進行生產、售賣。
餓了么也表示,按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第37號令,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商戶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經營形式。看似合法合規,無可指責,實際上卻在損害著消費者的利益——本來可以買一頓新鮮食物的錢,買到了一份加熱的料理包,也在損害外賣經營者自身的利益,長此以往,點外賣的人會越來越少。
因校園引起的這波預制菜引發的關注熱潮還沒消退,目前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與C端比例大概為8:2,也就是說80%的預制菜最終還是要從堂食和外賣流入消費者口中,這當然影響了外賣的聲譽,對訂單造成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在訂外賣之前,能否告知是預制菜,這關系到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如果預制菜標識詳細,外賣使用預制菜提前告知,就不會造成困擾,外賣平臺要把好餐店這道關。
從C端說,跟外賣競爭市場的那批預制菜屬于消費降級,在吃完即扔的外賣面前,預制菜還要收拾碗筷、餐桌、灶臺,根本不占據優勢。
當然,預制菜制作流程簡單,方便,快捷,可以讓一些廚藝不精的人走進廚房,體驗在家烹飪的樂趣。從這個角度說,預制菜吸引了不少群體,而這部分群體實質上與外賣目標客群有一定區別。
預制菜和外賣,在C端的消費人群也并非完全重合,面向不同的人群,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因此,預制菜不是簡單的外賣替代品。
預制菜也有硬傷。預制菜,要實現長久保鮮,保證食物不變質,放一點合規合量的防腐劑,這自然影響口味,并且不意味著健康,這可以說是合規,并且是經濟的,但并不合理。
現在,不少人覺得預制菜味道一般,而且做起來費功夫,屬于雞肋型產品,沒有外賣方便,沒有自己買菜做的飯好吃,集結而成的“性價比不高”,成為阻礙他們復購的“攔路虎”。
經調查,2022年預制菜的品質問題排第一位,第二個是安全問題。品質問題是口味復原能力,預制菜做的是不是跟炒菜味道一樣,這是最難的問題。復原,保持原有的風味,保持營養成分不變化,叫鎖鮮技術,這個技術是很難的;而安全問題是指重金屬、生物毒素等等安全問題,包括生產環節,運輸環節,銷售環節都會帶來一些安全問題。
再一個是同質化問題,預制菜現有套餐種類稀少、形式單一,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降低了消費者的體驗,怎么樣把做出來的預制菜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消費者的手里,是個問題;還有同質化競爭,怎么做到市場細分,高中低端分開,當然包括如何把美食與文化結合起來。
如何把預制菜做得更好吃、更符合國人的挑剔味蕾,這考驗的是產業整體的產品研發能力和供應鏈管控能力,而這也必然將會是未來預制菜行業競爭的分水嶺所在。
群雄逐鹿的“預制菜”領域,要從賽道中成功突圍,需要建立起自身獨特的壁壘,從認知思維、商業模式、產品創新等方面發展,捕捉賽道新機會,抓住消費者“味蕾”,才能更好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和變化。
現代中國,對于食品餐飲,總的要求是吃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長壽,
預制菜標準缺失、行業發展散亂等問題,導致不少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食品安全衛生產生不信任。
專家開出的藥方是標準化,即完善生產標準,把關菜品質量,從源頭上保障預制菜產品的安全,但標準化流水作業,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口味的標準化,使新鮮食物的多元化美味消失殆盡。
我們認為,監管重點在于管好食品安全的底線,預制菜的品質問題,更需要市場競爭來逐步解決。
外賣和預制菜之間只能是競爭對手嗎?答案是否定的,外賣和預制菜,并非二選一的難題,并不是絕對的競爭關系,在某些情況下,是對手,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合作伙伴,關鍵在于你選用什么樣的方式。二者之間不僅有中間地帶,而且都需要各回各的本質。
從根本上說,預制菜與外賣都是針對家庭餐飲場景的解決方案,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更便捷、更美味的食物,二者肯定會有沖擊與擠壓,但并不是沒有攜手的可能。
結語:外賣是否會消失在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食品工業化新時代,現在還難成定論,但預制菜對外賣的沖擊顯而易見,而且來勢雄猛。
實際上,預制菜有預制菜的市場,外賣有外賣的場景,只要外賣把住這個關口,那就各有一方天地,也就是說,在餐飲這個大市場上,完全融得下預制菜與外賣共同發展,而不是互相傷害。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