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也十分給力,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含港澳臺)發生的人形機器人整機或核心零部件相關的融資事件至少為31起,第一季度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融資規模約合人民幣80億元,而中國企業就貢獻了40億元,占到了全球人形機器人融資規模的一半。
要實現上述目標,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仍需攻克穩定性與成本的雙重難關,目前各種機器人價格開始不斷下探,很多機器人公司的一些簡化版型號,正在向10萬的價格進軍。
人形機器人的目的是應用,應用可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短期在工業場景爆發,中期進入服務領域,長期構成家庭生態。應用的落地要聚焦于從可控環境下的特定任務切入,構建“可控環境+特定能力”的產品應用閉環。
比如,人形機器人在汽車產線、3C數碼制造等工業場景中開展實訓和測試,承擔一些簡單重復的搬運、裝配等工作任務,目前在服務領域,特種領域也有應用,北京亦莊發布“萬臺機器人創新應用計劃”,規劃九大場景超萬個應用機會。
應用的全面落地,需要量產配合。中國人形機器人想要在搶占全球市場的高地,最重要的是否有量產的能力,業內確實有對人形機器人“高估值,低量產”的擔憂,因為最終買單的,永遠是萬臺訂單背后的真實市場。
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已經從“押注技術概念”轉向“驗證量產能力”。小批量試產是短期可用性的關鍵驗證點,而量產后的持續優化則是長期可靠耐用的保障,這次馬拉松反映了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仍處于實驗室向規模化過渡的階段,技術驗證與商業化落地之間還需時間和過程。
量產推動成本從百萬元級向十萬元級跨越。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銷量或將達到7300臺,占比超過了一半。
企業方面,2025年,靈寶將實現線下交付一百臺左右;松延動力,N2機器人起售價為3.99萬元人民幣,發售后就已獲得超500臺訂單;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產業,目標2026年實現量產能力突破萬臺。
更為重要是中國通過政策補貼與產業鏈整合(如減速器、絲杠等核心部件國產化),有望在2027年前實現工業級機型成本下降40%,賽事中宇樹G1的模塊化關節、天工Ultra的電池快換設計,均指向可維護性與量產可行性的提升。
盡管多家廠商已公布2025年量產計劃,釋放積極市場信號,但從技術驗證、系統穩定性到場景落地,規模化量產仍需突破全鏈條協同挑戰,而非單一環節的單點突破。
企業單打獨斗現象普遍,需通過政策引導形成集聚效應,北京在這方面已有布局,此次參賽的冠軍“天工Ultra”就是制造業共振,集群聚力的產物。小米機器人的制造業優勢為其提供了先進的AI視覺感知系統和運動控制算法支持;優必選則憑借全棧式技術能力,為其提供了關鍵的關節技術和結構可靠性設計;北京京城機電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為其提供了高精度的核心部件支持。
北京亦莊集聚了300余家生態企業,覆蓋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再到多元應用場景落地的完整鏈條。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長期積累的優質數據為第二名松延動力旗下的機器人參賽選手提供步態數據與服務支持,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的“慧思開物”通用平臺,打破了傳統機器人單一任務開發模式。
本體研發分別從上下肢功能突破,上肢著重提升精細操作與負載能力,下肢則在足式結構的環境適應性、運動效率方面探索最優解。比如“天工2.0”將搭載靈巧手,不僅能在腿部移動方面表現優異,還將具備更強的上下肢協同能力以及上肢操作能力。
核心零部件、能源系統、控制系統、感知系統之間構成硬件架構和高效集成,還需與操作系統、具身大模型和通信模塊等軟件系統協同優化,構建統一高效的整體系統能力。
高精度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制約成本控制與性能突破,因此從跑贏賽事到跑通產業鏈,核心部件國產化要推進,加速行星滾柱絲杠、六維力矩傳感器等國產替代,從而降低單機成本;從能源系統來說,固態電池與無線充電技術也是突破方向。
賽事背后,我國高密度電池、一體化關節、智能傳感設備等關鍵技術正在加速成熟,展現了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技術交叉融合的“競爭高地”上的綜合實力。
在人形機器人行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機器人除了大腦外,最重要的便是關節。人體關節超300個,關節作為機器人最重要最核心的硬件組成部分,集成了驅動器、電機、減速器、編碼器和控制器等多個關鍵功能模塊,占據了整臺機器人超過50%的成本。直接決定了機器人動作的精度、協調性、爆發力及在復雜地形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此次馬拉松比賽所暴露出的問題,應該說人型機器人在關節精度、熱量管理、電源、算法和通訊上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然而,這方面,我國有許多企業以具備騰飛的實力。
比如年輕的南京初創公司因克斯,盡管成立僅三年,卻憑借卓越的自主研發能力,在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領域領跑行業。在此次賽事中,超過半數參賽機器人使用了因克斯的關節模組產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也包括本次賽事的冠亞軍隊伍。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慶等10余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我們相信,中國憑借完整的工業基礎與政策支持,將在減速器、電機、輕量化材料等領域占據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國產供應鏈在核心零部件(伺服電機、傳感器、減速器等)的替代能力已將實現突破性進展。
未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需從硬件到算法的全鏈條突破。從單一部件到硬件生態,從核心零部件到系統集成,從算法開發到應用服務,中國機器人產業鏈正以全鏈條突破的姿態加速完善。
我們發現,參賽機器人仍需依賴信號跟蹤或遙控操作進行比賽,尚難實現自主完成全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實時路徑規劃和避障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智能”仍是下一階段技術突破的關鍵方向。
人形機器人本體、“小腦”(運動控制)、“大腦”(具身智能大模型)之間需深度融合軟硬件一體化,融合視覺、力覺與慣性導航數據,提升環境交互能力成為重點。
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為人形機器人注入了語言理解、視覺推理和常識認知能力,決策能力,使其從單一任務邁向相對通用,其實,具身智能機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的,在水里最好是魚的結構,在空中最好是鳥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