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面過去探討的不多,因為過去制造業供應鏈是海權時代供應鏈的布局。改革開放后,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時,最先發展起來的往往是在沿海地區,因為在沿海地區可實行“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策略,來料供應在外,加工生產后的產品銷售在外,采購與銷售這兩頭都通過海上運輸線進行全球化連接,因為海權時代的運輸線是在海上。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未來打造的是一個“陸權時代”。陸權時代會帶來產業鏈向中國大陸縱深地區轉移,也就是往中西部轉移。很多人理解“一帶一路”有一個誤區,陸權講的是絲綢之路的經濟帶,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把產業鏈由東部向西部轉移,就會出現全要素聚集和流量樞紐的問題,帶來經濟帶發展的問題,全產業鏈配套問題等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把兩頭在外變成一頭在外,把“來料加工”的零部件全球化供應集中起來,在當地搞全產業鏈配套直接供應,縮短采購供應鏈;把產品銷售通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拉長產品銷售鏈。
如果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向內陸轉移,還采用海權時代供應鏈思維,來料通過海上運輸+內陸(鐵路、公路、內河)運輸到內地,產品也需要內陸(鐵路、公路、內河)運輸+海運,還用用海權時代思維實現供應鏈全球化連接,則內陸制造業供應鏈成本一定很高,一定會抵消勞動力比沿海地區便宜的優勢,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縱深發展,一些產業布局極有可能就都轉移出去,到越南和印度了。
陸權時代的供應鏈思維最好的案例是重慶,當供應鏈在內陸時,以前“兩頭在外”的模式成本太高,此時考慮的就是“一頭在外”,不要來料加工了,而是在當地實現全產業鏈配套。當供應鏈鏈主到重慶之后,重慶把所有給其配套的企業全部用優惠政策吸引過去,做成配套產業園,實現全產業配套。我們叫做“一頭在外,當地配套”,之后產品通過“一帶一路”,實現向歐洲以及經濟帶沿線的國家進行產品銷售。這樣一來,成本降低,同時加固了產業鏈配套,加固其韌性。這體現陸權時代供應鏈思維的重要性。
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
王繼祥 男,1963 年 5 月生,河北豐南人,教授 / 研究員,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現任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北京易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夏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常務副主編。
主要社會兼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聯網專業特聘教授、山東財經大學物流專業兼職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物流領域組長、北京車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等。
王繼祥是中國軟科學學會、中國生產力學會、中國金屬學會的高級會員。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 90 多篇,完成各項研究報告與咨詢報告 60 多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項獎勵 30 多次,有四項成果通過部級鑒定。